
熱門文章
-
以學正風強根基 篤行致遠踐初心 2025-05-06
-
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驗與關鍵要點 2025-04-10
-
三部門聯合發文: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5-04-01
建議縮短暑假,增加“動態春秋假”!
2019-08-19 | 文章來源:半月談 | 分享到:
導讀
年復一年,正值學生暑期長假,許多家長又開始利用難得的年休假,帶著“祖國的花朵”們,頂著烈日、跨過山海,去看“人山人海”。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身邊兩個同齡的孩子,在不同的季節,去往同一個景區,卻幾乎截然相反的旅行體驗——去年暑假,我的一位朋友帶著孩子去了上海迪士尼樂園,烈日炎炎下,將近4個小時的排隊等待,才輪上了其中一個熱門的項目。已經曬得筋疲力盡的少年后來告訴我,他這輩子再也不想去這個景區了。而在今年的春天,我帶著女兒也去了這里,因為是淡季,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我們一家幾乎玩遍了這家景區所有主要的項目,女兒也給自己的首次上海之旅打出了“完美”的評分。
同樣的景區、同齡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旅行體驗,讓我一遍遍陷入沉思:如何給孩子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旅行記憶,又該如何緩解當下“五一”“十一”等有限幾個公共假期集中出行帶來的難題種種?春選“五一”秋“十一”,在這兩個氣候宜人的假期里,家有中小學生的家長們,哪怕明知出行“前路艱難”、景區“人山人海”,為何依然“偏向虎山行”?
萬千擁擠,系于一孩
畢竟,舍掉這幾個公共假期,家長能夠帶著孩子出行的時間,就只剩下天氣炎熱的暑假和酷冷的寒假了。盡管這兩個假期的天氣常常并不“友好”,但家有中小學生的家長,為了讓“讀萬卷書”的孩子能有更多“行萬里路”的體驗,也只能被迫把自己寶貴的年休假放在這兩個往往“并不十分適宜出游”的季節——一切為了孩子!
對于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這個被動選擇寒暑假休年假的時間段,一般從孩子6歲到18歲,長達12年;如果是兩個孩子的家庭,這段被動選擇的年限,還會延長許多。人生能有幾個花樣的12年呢,家長和孩子最好的牽手的年華,又能有多久呢?
改善家長與孩子“牽手萬里行”的體驗,緩解幾個有限公共假期和寒暑假集中出游帶來的難題種種。找準了主要矛盾,解決方案其實不難。
從放假時間的調整上來講,不妨從漫長而炎熱的暑假里拿出10天,分成兩個5天工作日,分別放在春季和秋季。一個5天工作日連上前后兩個周末,相當于為氣候宜人的春秋旅行季各增加了一個9天的“春假”“秋假”。
而為了避免集中放假和集體出行帶來的類似公共假期的難題,在放假具體時間的安排上,考慮到我國東西南北地域的巨大差異,不妨把從暑假“調出來”的兩周,交給省級行政區域甚至更微觀的區域主體,在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來自行決定,從而真正實現錯峰休假,呼應日益高漲的民生需求。
此舉對于中小學師生而言,并不增減假日天數,教學安排不受大的影響;對于中小學生家長而言,則可以適當規避寒暑假這樣“并不十分適宜出游”的時節,而是根據當地錯峰放假具體時間和自己年假時間的長短,自行選擇春季或秋季的一周、兩周甚至更長時間帶著孩子,輕松體驗“行萬里路”的幸福與滿足。
對于放假區域的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而言,由于利用年休假參與到春季或秋季假期的主要是家有中小學生的工作人員,其余工作人員依然在崗,通常情況下不會對正常工作造成很大影響。
而對于同樣享受寒暑假的大中專師生群體而言,增加春秋兩季這樣黃金般的出行假期,相應減少酷暑長假,又何樂而不為呢!一旦這兩大群體雙雙實現錯峰休假,目前有限的幾個公共假期超集中出行的局面將有望大為改觀。
在最美的季節,去領略大好河山
天地有大美,民生有期許。增加“動態春秋假”的建議得到了許多人的呼應。
“春天多美好,可孩子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感受大自然最美的季節!最該改革的就是孩子們的兩個假期。”
“我家娃今年一年級,今年第一次體驗了五一期間人擠人的假期。第一個景點去的是濟南趵突泉,我們在門口看到買票排那么長的隊,檢票口又排那么長的隊,真的直接放棄了;第二天又去千佛山,結果停車場又排起了長龍,于是乎又放棄了。這個五一就在這樣的體驗中過去了。”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熊芳芳曾在法國工作學習多年,說起在法國和國內不同的休假體驗。她表示,假期本來是工作和學習之余對身心健康的有效調節,如今卻常常成為身心俱疲的代名詞,許多家庭和個人對此都有切身的體驗。
人口只有6000多萬的法國,尚且將全國劃分為三個區域,每個區域學生的放假時間錯開,一般4月份有兩個星期的春假,10月下旬有一個半星期的秋假,家長可根據學生放假時間來選擇自己帶薪休假的時間,這樣既有效避免了假期擁堵、使得家人一同出行成為一種真正的享受,還能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真正感受大自然詩意之美、體會傳統文化神奇之魅。
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公共交通的承載壓力,推行動態春秋假和錯峰出行實屬明智之舉,期待“動態春秋假”政策早日落地實施。
事實上,早在2014年8月9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第十六條就明確指出:“在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中小學可按有關規定安排放春假,為職工落實帶薪年休假創造條件。”
目前,有部分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深圳大學、煙臺大學等對“五一”假期進行適當延長形成“春假”;杭州市等極少數城市通過延長“五一”假期形成了固定的中小學春假制度。
然而,相比減少暑期時間增加“春假”“秋假”、并分區域實行錯峰休假的做法,上述少數一些高校和極少數城市的做法尚不解渴,更難以起到大規模錯峰的作用。
濟南市舜文中學校長張子輝在與同事一起就“動態春秋假”建議討論后表示,在寒暑假的基礎上,從暑假中掐頭去尾各拿出5天,分別設立春假和秋假,這個建議實在是太好了。這不光是減少旅游景點的擁堵問題,其更大意義在于讓學生有機會在最美的季節,去感受最美的祖國河山,去體驗生活的五彩斑斕。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假期,孩子們的人生體驗該增添多少亮色啊!
張子輝說:“我們做教育的,每次出國考察,發現國外的孩子很多是有春假、秋假的,常常令我們羨慕不已!如果中國的孩子也有春假和秋假,那就太好了!期盼著‘動態春秋假’的建議能夠早日實施。”
年復一年,正值學生暑期長假,許多家長又開始利用難得的年休假,帶著“祖國的花朵”們,頂著烈日、跨過山海,去看“人山人海”。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身邊兩個同齡的孩子,在不同的季節,去往同一個景區,卻幾乎截然相反的旅行體驗——去年暑假,我的一位朋友帶著孩子去了上海迪士尼樂園,烈日炎炎下,將近4個小時的排隊等待,才輪上了其中一個熱門的項目。已經曬得筋疲力盡的少年后來告訴我,他這輩子再也不想去這個景區了。而在今年的春天,我帶著女兒也去了這里,因為是淡季,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我們一家幾乎玩遍了這家景區所有主要的項目,女兒也給自己的首次上海之旅打出了“完美”的評分。
同樣的景區、同齡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旅行體驗,讓我一遍遍陷入沉思:如何給孩子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旅行記憶,又該如何緩解當下“五一”“十一”等有限幾個公共假期集中出行帶來的難題種種?春選“五一”秋“十一”,在這兩個氣候宜人的假期里,家有中小學生的家長們,哪怕明知出行“前路艱難”、景區“人山人海”,為何依然“偏向虎山行”?
萬千擁擠,系于一孩
畢竟,舍掉這幾個公共假期,家長能夠帶著孩子出行的時間,就只剩下天氣炎熱的暑假和酷冷的寒假了。盡管這兩個假期的天氣常常并不“友好”,但家有中小學生的家長,為了讓“讀萬卷書”的孩子能有更多“行萬里路”的體驗,也只能被迫把自己寶貴的年休假放在這兩個往往“并不十分適宜出游”的季節——一切為了孩子!
對于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這個被動選擇寒暑假休年假的時間段,一般從孩子6歲到18歲,長達12年;如果是兩個孩子的家庭,這段被動選擇的年限,還會延長許多。人生能有幾個花樣的12年呢,家長和孩子最好的牽手的年華,又能有多久呢?
改善家長與孩子“牽手萬里行”的體驗,緩解幾個有限公共假期和寒暑假集中出游帶來的難題種種。找準了主要矛盾,解決方案其實不難。
從放假時間的調整上來講,不妨從漫長而炎熱的暑假里拿出10天,分成兩個5天工作日,分別放在春季和秋季。一個5天工作日連上前后兩個周末,相當于為氣候宜人的春秋旅行季各增加了一個9天的“春假”“秋假”。
而為了避免集中放假和集體出行帶來的類似公共假期的難題,在放假具體時間的安排上,考慮到我國東西南北地域的巨大差異,不妨把從暑假“調出來”的兩周,交給省級行政區域甚至更微觀的區域主體,在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來自行決定,從而真正實現錯峰休假,呼應日益高漲的民生需求。
此舉對于中小學師生而言,并不增減假日天數,教學安排不受大的影響;對于中小學生家長而言,則可以適當規避寒暑假這樣“并不十分適宜出游”的時節,而是根據當地錯峰放假具體時間和自己年假時間的長短,自行選擇春季或秋季的一周、兩周甚至更長時間帶著孩子,輕松體驗“行萬里路”的幸福與滿足。
對于放假區域的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而言,由于利用年休假參與到春季或秋季假期的主要是家有中小學生的工作人員,其余工作人員依然在崗,通常情況下不會對正常工作造成很大影響。
而對于同樣享受寒暑假的大中專師生群體而言,增加春秋兩季這樣黃金般的出行假期,相應減少酷暑長假,又何樂而不為呢!一旦這兩大群體雙雙實現錯峰休假,目前有限的幾個公共假期超集中出行的局面將有望大為改觀。
在最美的季節,去領略大好河山
天地有大美,民生有期許。增加“動態春秋假”的建議得到了許多人的呼應。
“春天多美好,可孩子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感受大自然最美的季節!最該改革的就是孩子們的兩個假期。”
“我家娃今年一年級,今年第一次體驗了五一期間人擠人的假期。第一個景點去的是濟南趵突泉,我們在門口看到買票排那么長的隊,檢票口又排那么長的隊,真的直接放棄了;第二天又去千佛山,結果停車場又排起了長龍,于是乎又放棄了。這個五一就在這樣的體驗中過去了。”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熊芳芳曾在法國工作學習多年,說起在法國和國內不同的休假體驗。她表示,假期本來是工作和學習之余對身心健康的有效調節,如今卻常常成為身心俱疲的代名詞,許多家庭和個人對此都有切身的體驗。
人口只有6000多萬的法國,尚且將全國劃分為三個區域,每個區域學生的放假時間錯開,一般4月份有兩個星期的春假,10月下旬有一個半星期的秋假,家長可根據學生放假時間來選擇自己帶薪休假的時間,這樣既有效避免了假期擁堵、使得家人一同出行成為一種真正的享受,還能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真正感受大自然詩意之美、體會傳統文化神奇之魅。
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和公共交通的承載壓力,推行動態春秋假和錯峰出行實屬明智之舉,期待“動態春秋假”政策早日落地實施。
事實上,早在2014年8月9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第十六條就明確指出:“在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中小學可按有關規定安排放春假,為職工落實帶薪年休假創造條件。”
目前,有部分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深圳大學、煙臺大學等對“五一”假期進行適當延長形成“春假”;杭州市等極少數城市通過延長“五一”假期形成了固定的中小學春假制度。
然而,相比減少暑期時間增加“春假”“秋假”、并分區域實行錯峰休假的做法,上述少數一些高校和極少數城市的做法尚不解渴,更難以起到大規模錯峰的作用。
濟南市舜文中學校長張子輝在與同事一起就“動態春秋假”建議討論后表示,在寒暑假的基礎上,從暑假中掐頭去尾各拿出5天,分別設立春假和秋假,這個建議實在是太好了。這不光是減少旅游景點的擁堵問題,其更大意義在于讓學生有機會在最美的季節,去感受最美的祖國河山,去體驗生活的五彩斑斕。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假期,孩子們的人生體驗該增添多少亮色啊!
張子輝說:“我們做教育的,每次出國考察,發現國外的孩子很多是有春假、秋假的,常常令我們羨慕不已!如果中國的孩子也有春假和秋假,那就太好了!期盼著‘動態春秋假’的建議能夠早日實施。”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