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學正風強根基 篤行致遠踐初心 2025-05-06
-
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驗與關鍵要點 2025-04-10
-
三部門聯合發文: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5-04-01
來源: 央廣網(北京)
關鍵詞:近視,中小學生,近視率,電子產品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 (記者王啟慧)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與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小學生視力不良率為45.71%、初中生為74.36%、高中生為83.28%、大學生為86.36%。2018年《中國義務教育質量檢測報告》顯示,我國四年級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為36.5%、八年級為65.3%,部分區域學生甚至分別超過60%、80%。目前,估計全國中小學生近視人數超過1億。
近年來,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廣泛普及,兒童青少年低年齡、長時間、近距離使用電子產品現象普遍。電子產品成了家長揣在兜里的“電子保姆”,學校眼里不知疲憊的“電子老師”,兒童青少年不可或缺的“電子器官”。電子產品全方位包抄兒童青少年的生活,加上在校學生課業負擔重,以分數為先的傳統觀念,使兒童青少年得不到有效的戶外鍛煉、用眼負擔重、得不到充分放松。
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長 父母首先以身作則
“很多人認為,視力不良不是病,很多學校、家長寧愿犧牲孩子健康的視力,也不要讓他們在分數上落后半分。要治近視先改短視,要解決當前近視問題,需要一場移風易俗的變革,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過重的學業負擔,電子產品的濫用,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的缺乏,以及社會和家庭對近視的不重視。”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說。
現在社會中,很多家長深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從幼兒園開始不斷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早教培訓班、興趣班、輔導班。到了中小學階段,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過度焦慮導致校內減負校外補,還有相當一部分家長選擇讓孩子放學后在家進行線上學習,進一步加重了用眼負擔。還有很多父母為了一刻清閑,把手機、平板電腦扔給孩子,讓電子產品成為看孩子的“幫手”。還有的父母自己本身也沉迷于電子產品,孩子有樣學樣。家長沒有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更沒有把使用電子產品應有的“自律”教給孩子,本身不具備教育孩子的說服力。這種現象在當下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如果家長不能以身作則,就更不能談論管控、教育孩子如何使用。這些都需要行為方式的改正,更需要的是思想觀念的改變。
王登峰認為,視力不良的問題長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出臺的很多措施政策沒有落到實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過重的課內課外學業負擔,整個家庭和社會對兒童青少年視力問題的忽視。今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上升為國家戰略。
《實施方案》提出要控制電子產品使用,要求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應有意識的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單次使用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使用電子產品學習30-40分鐘后,應休息遠眺放松10分鐘。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教師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
“長時間繃緊的橡皮筋不能恢復原狀” 戶外鍛煉可有效防控近視
上海交大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孫曉東表示,戶外活動時間不足是造成近視的根源之一。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早前一項關于兒童近視的研究也顯示,戶外運動減少是導致兒童近視的直接原因。醫學教育管理學專家鄧克邦告訴央廣網記者,看近處時眼睛肌肉處于緊張狀態,而看五米以外時眼睛肌肉可以得到放松。 “近距離用眼等于一個橡皮筋繃緊,如果長時間不放松,橡皮筋就很難恢復回來。”鄧克邦說,“因此我們提出讓孩子在戶外陽光下進行鍛煉1小時就是讓眼睛放松,有效防止近視。”
充足的戶外鍛煉可以有效防控近視。《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確保中小學生在校時每天1小時以上體育活動時間,在家時每天接觸戶外自然光時間60分鐘以上,已患近視的孩子應進一步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延緩近視發展,鼓勵孩子掌握1-2項體育運動技能。對于3-6歲兒童應保證其每天2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寄宿制幼兒園不得少于3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
目前,黑龍江省組織“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利用地方特色開展青少年樂于參加的體育活動;廣州市構建體育競賽體系,開展學生運動會、足球聯賽,吸引學生真正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云南省自編自導民族舞蹈、健身操,豐富學生大課間活動內容和形式。真正讓兒童青少年保證足夠的戶外鍛煉時間和有效的體育鍛煉,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共同督促和陪伴,同時也需要引起兒童青少年對近視的足夠重視和對戶外鍛煉意義的認識。
“上醫治未病” 近視問題的關鍵在于“防”
孫曉東認為,我國社會應當用更加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思考面對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問題。“上醫治未病”,面對近視問題,關鍵在于“防”,要及時干預、延緩近視的發生。衛生部政策與管理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文歷陽提醒青少年兒童和各位家長,近視一旦發生是不可逆的,視力保護是孩子一生的功課,因此也不要輕易相信可以治療近視的廣告。
近視一旦發生是不可逆的,健康的視力是孩子一生的財富。造成近視的原因多種多樣,因此防止近視就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據孫曉東介紹,上海已針對兩類兒童青少年人群建立屈光發育檔案:一類是視力正常,對其進行護眼、愛眼教育并建立護眼行為檔案。第二類是視力正常但是是視力近視高危的兒童青少年,通過增加戶外鍛煉、視力監測等方式干預、延緩近視發生。根據教育部介紹,北京已投入1.1億元完成全市1278所中小學、35058間教室和黑板照明的標準化改造,史家胡同小學為學生配備可調節課桌椅。四川攀枝花,為全市11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采購“防近視作業本”。從燈光照明到桌椅定制,從教室內電子教具使用到教室外眼部放松活動,從在校視力監測到全市視力健康檔案建立,愛眼、護眼是一項長期、全方位的變革。
這場關于視力防控的變革需要個人、家庭、社會對一些傳統觀念移風易俗,需要對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引起足夠重視,需要將對追求學業成績的“短視目光”轉變成呵護、守護孩子一生健康的“長遠關愛”。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