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學正風強根基 篤行致遠踐初心 2025-05-06
-
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驗與關鍵要點 2025-04-10
-
三部門聯合發文: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5-04-01
來源:現代教育報
關鍵詞:家庭教育,教育,孩子,父母
其實說起來,無論家庭條件好壞。對孩子傾注所有,源于中國特有的家庭倫理關系、獨生子女的角色和親人無怨無悔的付出。但萬事都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走向極端了。父母的過度“呵護”,對于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補償心理,是家長的自我安慰。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并以讓孩子吃苦為恥。這無異于親手開掘了溫柔的陷阱,其后果是災難性的。
那么,對于家長來說,怎樣避免拼“富”現象出現,更好地提升愛的質量呢?我覺得需要送給這樣的家庭一把尺子”。
一是丈量自身的條件,正確面對。面對家庭環境和孩子,家長不要自我催眠,要學會面對且接受,正視且放下。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助任何人撐過一生。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真實的條件。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
另外,家長要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保持清醒:家境不好,孩子,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家長要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其給孩子充實的物質生活,不如教會孩子責任、感恩和教養。心理學家弗洛姆通過研究,把愛的表現形態概括為三個層面,那就是關心、理解和責任。
關心是愛的最基本層面,每一位父母都有關心孩子的本性,但是,關心的是孩子的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愛的深度卻是不一樣的。物質生活是初級層面,精神生活才是高級層面。只有家長意識到真正的愛,本質在于關心孩子心靈的成長,才會做好孩子正確的引路人,讓孩子更好地發展自我。
二是丈量孩子的程度,重新定位。面對孩子身上存在的各種問題,家長不要姑息。為人父母的我們,總是看到自己孩子的好,其實是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都知道,揭傷疤是個痛苦的過程,然而傷痛不治就是埋藏禍根。
我國古代思想家顏之推說過:“世上有些父母,對子女不教育,只知道一味溺愛。不論在飲食住行,還是其他方面,孩子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家長看到孩子的不足,就要有意識地去幫助孩子亡羊補牢,不斷強大自身。
我們總是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總是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于是,我們在愛的名義下,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許多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從而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目中無人、為所欲為。
事實上,愛孩子并不是僅僅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無理的要求,這種愛實際上是不理智的愛。對于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要堅決予以拒絕,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做事需要規則,并非可以隨心所欲。我們當父母的,要學會理智地愛孩子,把愛藏在心里,而不是把愛掛在口頭,要注意培養孩子健康地成長。
真正的愛是關心、理解和責任,是文化的傳承,是品德的修煉。
總之,凡事都有一定尺度,家長愛子女也是一樣,應該講究節制,應該多幾分理智,應該站得再高一點,看得再遠一點,想得再深一點,這才是家長教育孩子負責任的態度。
愿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