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學正風強根基 篤行致遠踐初心 2025-05-06
-
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驗與關鍵要點 2025-04-10
-
三部門聯合發文: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 2025-04-01
“慢就業”能否“慢”出意義?
來源: 新民晚報
關鍵詞:慢就業,高考,就業
2018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再創歷史新高,這也意味著就業難問題將更加突出,“慢就業”等新問題值得社會的廣泛思考。近日,一項調查顯示,72.9%的受訪者周圍有“慢就業”的大學生。為什么大學生會選擇“慢就業”?他們又將面臨哪些問題?
“現在是充電學習的時段,沒什么收入,日子過得挺苦,但我堅信這個過程對我將來的事業有幫助。”
——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的孟小雨表示。在太原一家計算機銷售企業工作半年后,他選擇辭職學習數字出版知識,轉型從事數字出版業務。
“父母催得急,我今天只是來看看,拿些資料回去篩選,工作我想慢慢找。”
——22歲的趙強說。近日他參加了一個大型招聘會,但逛了一大圈也未投出一份簡歷。他覺得,現在剛大學畢業,本科學歷也沒什么優勢,想先去旅游一段時間,仔細規劃一下未來再作決定。
“人生可以選擇的路很多,畢業找工作可能是大多數人要走的路,我作為學校第一個報名支教的人,走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我現在回想起來還很榮幸。”
——2016年畢業的穆佳偉說。他表示,自己作為一名志愿者去西藏支教了兩年,錯失了很多就業機會,他的同學在這期間有的創業成功了,有的已經結婚成家,他的生活節奏比人家慢了一大截,但穆佳偉覺得是值得的。
“62.4%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最常見原因,是‘沒提前規劃好未來’。”
——調查顯示。
“學生上學期間很難對自我有充分的認知,很多學生對于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道路都比較迷惘。而當下社會的寬容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改善,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父母對孩子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
“‘985’和‘211’院校的學生,大多有從容擇業的‘資本’,而普通本科和專科院校的學生,就業渠道相對狹窄,加上個別專業輸出的人才和市場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容易導致學生‘被慢就業’。”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趙國棟認為。他還表示,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有“慢就業”的自主選擇權,而孤兒、殘疾、低保家庭的學生,則會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更多困難,“被慢就業”的情況居多。
“不少大型企業還會為通過校園招聘的學生提供半年到一年的入職培訓和輪崗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從學校到職場身份轉變的緩沖期。”
——在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多年的劉先生表示,社會招聘時大多數公司最看重的是工作經驗,但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注意到畢業生“慢就業”的趨勢,實施一些策略。
“選擇了‘慢就業’的畢業生,在給家庭帶來一定經濟負擔的同時,也容易和身邊都在工作的同學失去共同話題,實際上承擔著不小的社會輿論和心理壓力。”
——有業內專家認為。還有人質疑,“慢就業”實則是“啃老族”的一塊遮羞布。
“與其拖延進入職場的時間,還不如拿出勇氣步入職場,主動迎接挑戰,千萬不要因為‘慢就業’而蹉跎了自己的大好時光。總之,大學畢業生仍應盡早樹立起職業理想,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
——中國就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夏青云認為,從長遠來看,求職速度的快慢其實并不重要,大學生應強大自己的內心,不再逃避。

【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